通过生成效应让用户猜谜,从而提升广告或营销活动的转化率
103人已读
发布于:2024-03-18 09:59:47
目录
间接应用生成效应,而不只是直接应用
提问能够增加说服力
利用你的设计,让人们稍微出点力

穿越车站大厅时,一张海报吸引了你的目光。它的标题写着:「『OB_S_TY』癌症的主因之一。」这张海报是英国癌症研究基金会(Cancer Research UK)张贴的。这让你忍不住驻足片刻,想要填满海报上的空白处。

标题下方有更多细节:「猜猜看,仅次于吸烟的可预防癌症主因是?」

你对自己说:「啊,原来是肥胖症(obesity)。」

英国癌症研究基金会这张海报,应用了行为科学上的战术,叫做「生成效应」(generation effect)。多伦多大学的诺曼・斯拉梅卡(Norman Slamecka)和彼得・格拉夫(Peter Graf)首次提出这种记忆偏误。

1978 年,两人找了24 位学生,秀出好几张单字卡给他们看。其中一半的参与者,收到的卡片上面写着意思相似的单字,像是「迅速」(rapid)或「快速」(fast)。另一半参与者也看到同样的单字,但是有一点变化。只有一个单字有完整写出来,另一个单字则漏了一个字母。顺着前面的例子来模拟,就是「rapid」和「fas_」。延伸阅读:可口可乐改叫「蝌蝌啃蜡」,你还想喝吗?从产品名看「库勒雪夫效应」如何影响消费者

等到实验对象读完所有卡片之后,研究人员测试了他们的记忆。结果自己拼出单字的那组人,记住单字的机率比只是读过单字的参与者高出15%。

这两位加拿大心理学家的发现很有趣,但你或许会怀疑此实验的可信度。毕竟这份研究已经是45 年前的事情,只以一小群学生样本为基础。而且他们研究的单字跟商业或行销无关。

因此,我和李奥贝纳广告公司(Leo Burnett)的麦克・崔哈恩(Mike Treharne)决定一起更新这份研究。2020 年,我们请415 人念出5 个类别(车子、银行、美妆、超市和电子)的品牌名称。

有些人看到完整的单字(例如汇丰银行﹝the bank HSBC﹞),但其他人就要自己填空、拼出品牌的名字(例如the bank H_BC)。事后我们请实验对象说出他们看到的品牌。

我们的结果佐证了1978 年那份研究的发现。自己拼单字的人有92% 记得单字,相较之下,没有自己拼单字的人只有81% 记得。因此,自己拼单字会让记忆力提升14%,或是从相反的角度来看,如果人们只是读过某个品牌的名字,那他忘掉这个名字的机率就会高出2.5 倍。也就是说,为了得出答案而耗费脑力,会让人更加牢记这段资讯。

接着,我们来看看如何应用这种偏误。

间接应用生成效应,而不只是直接应用

开头提到的英国癌症研究基金会海报,是2019 年真实出现过的广告。这个例子直接应用生成效应,让格拉夫和斯拉梅卡的实验化作一则广告。

证据显示,英国癌症研究基金会运用这个战术,会提升大家对于该广告的记忆力。不过,这个战术或许可以用个一、两次,但如果反覆应用就太刻意了。

关于行为科学实验,重点在于我们不能因为表面的细节而分心,而要专注于关键的发现。生成效应的核心见解是,受众有参与的话(有出一点力)就会增加他们的记忆力。

若你用更广义的条件来思考这个见解,它的应用范围就会变得更广泛。不妨思考一下大卫・阿伯特(David Abbott)为《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打造的经典广告,它写着:

「我从来没读过《经济学人》。」──某储备干部,42 岁。

这位创意人员没有拿掉任何字母,但还是利用了生成效应。

这则广告的主旨很拐弯抹角,读的时候需要动点脑筋,也因此让它更难忘。这种间接方法的好处在于,你可以推出一连串的广告,但拿掉字母的广告你只能用个几次而已。

最好的广告通常都很难忘,因为它们会让你动点脑筋:如果你弄懂了,就会觉得自己很聪明,并且想要跟朋友聊起这些广告。优秀创意人员的技能,就是利用足够的「停止力」来平衡解谜所需要的脑力,让人们暂时停下来思考。

商业界之外,作家们在很早以前就知道,「留点事情给受众自己做」是很重要的。1956 年,英国儿童文学作家C・S・路易斯(CS Lewis)写信给年轻粉丝琼・兰卡斯特(Joan Lancaster),提到以下写作建议:

想让读者知道你对你描述的事物有什么感受,不要滥用形容词。与其告诉我们某件事物很可怕,不如好好描述它,让我们觉得它很可怕;不要说某件东西很令人愉快,而是要让人们在读到你的描述时,不由自主说出:「这还真令人愉快!」

你瞧,这些字眼(恐怖、美妙、丑陋、精致)都只是在跟你的读者说:「我本来是打算要写清楚、让你身历其境的,但我可以请你代劳吗?」

提问能够增加说服力

有一种方法,可以平衡「轻松」与「努力」这两种相互冲突的需求,那就是在广告里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让人动脑想答案,就是在利用生成效应。

这么做还有另一个好处:提问能够增加说服力。证据来自2004 年,堪萨斯大学的罗希尼・阿鲁瓦利亚(Rohini Ahluwalia)及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罗伯特・伯恩克兰特(Robert Burnkrant)募集了135 位参与者,请他们看一系列的广告。

所有广告都传达同样的讯息,但有时是透过提问来传达,有时则是透过陈述来传达。例如其中一则广告说:「你知道穿Avanti 的鞋子可以减少关节炎风险吗?」另一则广告则说:「穿Avanti 的鞋子可以减少关节炎风险。」

最后,参与者要做一份满分为九分的问卷,表达他们对于广告的看法。广告是好是坏?讨不讨喜?很赞或是很烂?

看到提问的人对此品牌的评分,比看到陈述的人还高出14%。为什么提问这么有说服力?

心理学家认为提问有效,因为它们让受众觉得自己有控制权。作家阿瑟・库斯勒(Arthur Koestler)说:「艺术家统治臣民的方式,就是让他们成为共犯。」

华顿商学院教授约拿・博格在《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中主张,提问之所以能用于这种概念,是因为它们改变了听众的角色:

他们不会反驳,也不会思考他们不同意的理由,反而会整理出问题的答案,以及他们对于这件事的感受或意见,而这个转变增加了认同度。

它鼓励人们忠于自己的结论,因为人们不想追随别人的领导,但他们追随自己时会非常开心。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像其他任何答案;这是他们自己的答案,反映了他们个人的想法、信念和喜好,因此更可能受此答案驱使而采取行动。

这不仅存于理论上,美国有一则最杰出的政治广告就利用了这种战术。约翰・甘迺迪(John F. Kennedy)1960 年竞选总统时,他希望大家注意到理查・尼克森(Richard Nixon)不值得信任的臭名。

他很聪明,避免直接宣称对手不诚实,因为这样会刺激到尼克森支持者的抗拒心理。甘迺迪的团队反而制作了海报,上面印了尼克森的笑脸,然后再叠上一句话:「你会跟这个人买二手车吗?」

根据杰瑞米・布尔默(Jeremy Bullmore)的说法:这则广告刻意邀请受众参与其中。它有效运用了尼克森有点狡猾的名声及奸诈的外貌,主动找到并善用受众的创意。

如果你想避免抗拒心理,那就稍微改动你的广告。与其直接陈述,何不向受众提问?延伸阅读:110 岁的Stanley 如何靠一款官网曾停卖的「边缘货」跃身社群宠儿?

利用你的设计,让人们稍微出点力

最后一种应用方式,将这个原则延伸到文案以外的领域。你可以透过设计,为自己的广告添加一点阻力。

普林斯顿大学的丹尼尔・奥本海默(Daniel Oppenheimer)做了一个实验来调查这个概念。2010 年,他研究了不同字型对于记忆力的效果。

他请28 位参与者学习三种外星人的知识,每种外星人都有7 个特征。然而,这份资讯是由两份不同的字型写成的。其中一个版本是清楚易读的印刷体,另一个版本则是斜体字,有点难读。

事后,他测试了实验对象所学到的资讯。读到难读字型(阻力较大)的参与者,记忆力远高于读到好读字型的人。好读字型写成的文字只有73% 被记住,相较之下,难读字型写成的文字有87% 被记住。

难读字型提供了刚刚好的心理阻力:足以引起大脑的注意力,却不会太难读,导致大脑放弃尝试。这个战术很容易应用。如果你传达讯息时的关键目标是令人难忘(而不是显眼或说服对方),那就使用有点难读的字型。

0
复制成功

让数据流动起来,开启业绩增长!

了解500+品牌零售商使用LinkFlow的场景用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