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行业如何推动数字转型?Fintech风潮对消费者和金融从业者的影响有哪些?
78人已读
发布于:2024-03-18 10:02:27
目录
金融机构未被金融科技浪潮淹没反成重要推手
云端、AI、区块链各擅胜场
金融科技发展朝2 大方向迈进
金融机构应重视「创造市场的创新」
消费者保护应与金融包容性同步并进

金融科技快速崛起,确实已改变金融服务的传统风貌,推动整个金融业转向数位化,并朝着自动化与智慧化不断提升。我们期待掌握科技者,能将方向导引为创造更加包容,且符合永续概念的金融体系。

2012 年,金融科技浪潮方兴未艾,金融业内的畅销书《Bank 3.0》出版,预示未来所谓银行(Banking)是指一种行为(即取得金融服务),不是一个场所。时隔6 年,《Bank 4.0》发行,强调金融长在,而银行不再,再次预言银行即将走入历史。如今倏忽又近6 个年头,昔日预言究竟有多少成真?金融与科技的融合在下一个6 年又将走向何方?延伸阅读:专访国泰世华数位少将,经手KOKO到CUBE,如何领队数位金融?

金融机构未被金融科技浪潮淹没反成重要推手

首先,传统金融业并未如部分人士预期般不堪一击,被金融科技业者大幅取代的情景并没有发生。也许是类似的警语已听得太多,金融机构对于置身金融科技洪流充满自觉,不仅善用熟谙金融法规的优势,也凭借着在金融消费者心中建立的长远信任,稳健而积极的将科技元素逐步融入金融商品与服务,未来也将融入从业人员与企业文化。

台湾金融研训院所做的调研显示,国内有9 成银行业者已经启动数位转型,3 成业者自评其数位转型完成度已达50%。我国银行业对金融科技的总投资预算金额逐年成长,例如2021 年国内金融业者投入金融科技发展之总金额为新台币158.59 亿元,2022 年增加为293.22 亿元,预估2023 年投入金额为369.34亿元。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新创企业历经数年竞合,渐呈水乳交融之势。与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的金融科技业者家数逐年增加,显示台湾的金融科技生态圈日趋完整。

云端、AI、区块链各擅胜场

金融科技技术面的几项基石经过这些年的演进,以及与金融需求间的磨合,有些技术的应用已渐为金融业者掌握,但也有不少处于摸索尝试的阶段。

云端科技技术本身已相对成熟,金融机构也深知上云的好处,例如可让成本减少,业务弹性增加,还能在云端上开发试验新产品。但是大规模上云的金融机构目前仍属少数,根据麦肯锡(McKinsey & Company)2022 年的调查,全球只有少于13%的金融机构将超过一半的IT 基础架构放在云端。毕竟云端迁移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尤其我们的银行还可能在用现代系统执行几十年前的应用程式。不过随着国内法规开放,金融机构增加上云的程度应属必然,甚至可能因而改变部分营运模式。

人工智慧基于近20 年内深度学习演算法的重大突破,再加上云端运算与大数据兴起的推波助澜,成为当前在金融业应用最多元的技术。除了擅长鉴别判断的分析式人工智慧,生成式人工智慧亦广受瞩目。目前虽因资料隐私考量,多数国银禁止公务使用ChatGPT,但已有将近半数的国银开始规划、实验或部分导入大型语言模型(LLM)。

关于生成式AI 的应用,预估银行业者会优先尝试将其导引至流程改善与顾客体验提升,例如升级智能客服系统,或以生成式AI 转录并摘要客户服务通话。生成式AI 也可协助银行内的软体工程师进行程式码开发,可提升工作效率;甚或经由行内企业版ChatGPT 的训练,让员工能用来查询银行规定、草拟电子邮件并摘要会议记录等。未来应会有越来越多整合分析式AI 与生成式AI 的应用案例出现。

区块链在传统金融业的应用则似乎不如预期,也许和区块链这种去中心化的信任机器,与自带信任且高度中心化的银行天生命格相冲有关。那些将区块链纳入传统金融业务的尝试,时有尺寸不符、削足适履之感,相较于其他中心化的解决方案,效率未必胜出,却常常难以落地。现今区块链与金融最成功的结合,几乎都位于去中心化金融的场域。这个场域鲜少传统金融机构参与,暂时也乏人监管,看似欣欣向荣,实则潜藏巨大的监管风险,不出事则已,一出事损失都很大。延伸阅读:16 名高管疑「用脚投票」!币安现货市占跌破50%、创办人资产蒸发,发生什么事?

现在看来,区块链在2009 年伴随比特币出现,有点像是原本属于下一个世代的技术,偶然落到了这一个世代。但我们也不该忘记比尔・盖兹的忠告:「我们总是高估接下来2 年即将发生的变化,而低估接下来10 年可能发生的变化。不要让自己被安抚得无所作为。」对照区块链的发展,真感似曾相识。

金融科技发展朝2 大方向迈进

谈到监管,这当然是影响金融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金管会于今年8 月发布金融科技发展路径图2.0,精神与内容大抵承袭自3 年前公布的路径图1.0,金融科技基础建设、优化金融科技法制、人才培育能力建构、推广金融科技应用等面向都是重点。不过,新版路径图有两点旧版所没有的特色,恰好提示了金融科技发展的可能方向,一是提升金融包容性,一是绿色(永续)金融科技的推广应用。

观察国内金融科技创新与数位转型表现较为领先的银行,过去几年积极投入资源,或由内部团队自行研发,或与外部团队(包括科技厂商及大学院校师生)合作。主要取得两项成效:第一是营运流程优化,透过自动化及机器学习从内外部流程着手,对降低成本有显著效果;第二是顾客体验优化,银行更为重视顾客的反馈意见以及跨机构的合作。

这2 种成效刚好呼应创新大师克里斯汀生(Clayton Christensen)所提出,两类不同型态的创新。第一类称为效率性创新,让机构用比较少的资源,做比较多的事情。第二类称为持续性创新,瞄准既有的消费者,为他们提供更多、更好的商品与服务。这两类创新都能让机构获利,也能为现有的顾客与员工增加福祉。

金融机构应重视「创造市场的创新」

然而,金融科技为金融业与金融消费者带来的益处,不是只有便利与效率,还应该包括提升金融包容性。我们预期,金融机构接下来将会出现更多第三类创新,称为「创造市场的创新」。顾名思义,这是一种创造新市场,纳入更多消费者的创新。这种创新往往发轫于商业模式的创新,不见得一定要使用最尖端的科技,因而在金融科技发展的早期就可以找到案例,最令人耳熟能详者莫过于2007 年在非洲肯亚推出的电子支付M-Pesa。此类创新的关键,在于要多花心思观察那些看似没有顾客的地方,以崭新的视角,发掘其他人可能错过的东西。这类连市场是否存在都不确定的创新当然有其风险,但丰厚的商机也潜藏其中,能让创新的机构本身、整个产业,以及社会大众同蒙其利。

消费者保护应与金融包容性同步并进

不过在此应该特别指出,与金融包容性必须同步并进的,是消费者保护。因为越多民众得以接触金融商品与服务,代表越多民众置身于风险中。例如电子支付的确便捷,对于长居偏乡的长者或其他所谓金融弱势者来说,电子支付固然解决了部分支付难题,但是否也因而多了一条遭受金融诈欺的管道?因此适当的金融素养教育不可或缺。

关于绿色(永续)金融科技的推广应用,目前已有案例。例如依据信用卡刷卡资料,追踪并计算消费者消费行为的碳足迹与碳排量,再鼓励消费者参加环保活动,或选择其他补偿方案以抵销消费行为所造成的碳排放。另外,也有将智能投资管理与ESG 指数投资结合,引导资金流向对永续发展具有积极影响的项目。鉴于永续转型现在已与数位转型并称双轴转型,我们预期,金融业在未来数年引入更多绿色金融科技的应用,例如人工智慧可以用于识别数据异常以验证资料的有效性;区块链则可能用于将可追踪数据嵌入绿色债券,以印证资金流向。

总的来说,金融科技的快速崛起,确实已改变金融服务的传统风貌,推动整个金融业转向数位化,并朝着自动化与智慧化不断提升。我们期待掌握科技者,能将方向导引为创造更加包容,且符合永续概念的金融体系。这需要监理机关、金融机构、科技厂商以及相关各界的共同努力,确保科技的应用为整个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

0
复制成功

让数据流动起来,开启业绩增长!

了解500+品牌零售商使用LinkFlow的场景用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