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发展史,到今天可以简短的划分为三个时代:技术驱动时代、产品驱动时代、运营驱动时代。三个时代对应的三股不同的驱动力量。三个时代分别对应着驱动的力量:技术、产品策划和产品运营。
一、技术
在二十世纪90年代,互联网崭露头角,一切都是新奇而未知的。当一项技术刚刚问世的时候,你是不能期望它是否方便使用的,因为此时关注的焦点是“有还是没有”,而不会“丑还是美”。
就像个人电脑的发展历程,早期的个人电脑只能通过dos命令与机器进行交互,然后苹果和微软推出了采用图形界面的个人电脑,用户可以通过鼠标进行直观的操作,开启了计算机图形界面的新纪元。
在互联网发展伊始,大家追求的也不是界面的精美或者操作是否方便,所有人都还沉浸在互联网带来的“连接魅力”,探索着通过互联网的连接,电脑还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惊喜。
在这个互联网刚刚出现的时代,所有人的关注点都在技术上面。在技术驱动时代,企业追求的是“人无我有”,即掌握了一项领先的技术,开发出独家产品,就能掌握核心竞争力,比如说电子邮箱系统,比如说企业CRM系统。
然而,Email没有界面和交互可言,但它代表着两台电脑的连接和信息传递;BBS的界面简陋、操作复杂,但它代表着人们可以在虚拟网络上进行沟通交流。
二、产品
随着技术的发展,各家企业在技术上面的差距逐渐缩小,甚至出现了很多开源软件,或者第三方服务平台,搭建一个产品所需要的技术已经难以构成核心竞争力,市面上可能随时出现无数的竞争对手,这个时候就要看产品的能力,即来到了“产品驱动时代”。
腾讯QQ打败ICQ,就是一个典型的产品体验制胜案例。当时市面上已经充满了类似的产品,谁也没想到最终突围的是腾讯的OICQ,甚至打败了原版的ICQ,并且以此为基础建立了“腾讯帝国”。原因一方面是竞争对手的水土不服或者麻痹大意,另外一方面也得益于腾讯对OICQ做的一系列本土化改造,使得产品体验更符合中国人的使用习惯。
我们所说的“产品策划”(产品经理),他们像一个敏锐的心理学家,发现用户未被满足的需求,然后基于优秀的技术力量,打造出一个“完美”的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并茁壮成长。
在产品驱动时代,企业关注的是“人有我优”。
随着时间的发展,产品体验领域一些基本的或领先的概念很快被广为传播,并用于各个产品的开发中。包括“真伪需求”、“用户价值”、“需求优先级”、“极简原则”、“版本迭代”、“数据驱动”等概念,再也不是阳春白雪的大师级理念,而是被所有产品经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这带来的结果是,整体互联网产品体验急速提高。
不过,这也意味着市场竞争又进入了白热化的阶段,在产品体验上已经难以拉开差距。即使你改进了一个功能,变得很好用,我们能在一周之内就跟进你这个优化。从用户角度而言,所有产品又变得同质化了,很难说一个产品大幅度领先于另外一个同级别的产品。
在产品驱动时代,企业做产品的逻辑是:把产品打磨得足够好用,自然就会有人来用了。
三、运营
当市场上出现无数个同类的产品,大家的界面、功能、交互等等都一样的时候,可想而知,“产品好用”已经不够吸引用户了。
电子商务网站,国外的巨头有eBay、亚马逊,国内的模仿者有8848、敦煌网、慧聪网、阿里巴巴、京东、卓越、当当、百度有啊、腾讯拍拍等等。
从用户视角来看,他们能够实现的功能、使用的体验,几乎是一模一样的。而笑到最后的是阿里巴巴,也许很多人觉得是命运,是运气,但最重要的是阿里巴巴对运营领域的投入。
在商家侧,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做商家运营,稳稳地占据了最优质的企业资源;在用户侧,源源不断地上线各种规则、活动,让“购物即淘宝”成为国民意识。比如说,每年的“双十一购物狂欢节”,每家电子商务网站都会做,但阿里巴巴的销量是第二名京东的十倍以上,更不用说其他中小网站。
运营,已经成为阿里巴巴电商产品的一项核心竞争力。
此外,知乎,是近年来在内容领域出现的一个“独角兽”(“独角兽公司”是指那些估值达到10亿美元以上的初创企业)。它的成功也体现了运营的力量。
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知乎的核心关注点就在于运营上,维护知乎的“认真、专业、友善”。
上线初期,邀请KOL用户,比如李开复、张小龙、雷军、王兴、马化腾等行业大佬在社区问答互动,塑造了高端的品牌形象。
采用邀请制,在社区早期保证用户的质量,打造社区文化的基础。在后来的高速发展期,为了抵御“内容水化”,推出各项措施保证内容质量,留住优质用户。采取用户投票机制和荣誉认证方式激励内容生产者;通过编辑挑选优质内容在《知乎日报》向潜在用户传播;投入大量人力做官方监管(知乎小管家),淘汰劣质内容,遏制不良用户。
知乎所做的一切运营措施,是希望让用户知道:知乎是一个认真回答问题的地方。内容质量,是支撑起知乎10亿美元估值的基石,使其成为当之无愧的中文知识第一平台。
让数据流动起来,开启业绩增长!
了解500+品牌零售商使用LinkFlow的场景用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