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产品定位
(1)目标市场定位(Who)
主要定位好用户群体,细分的群体很重要,比如宝妈人群,K12,职场等。
(2)产品需求定位(What)
主要定位好人群的需求和痛点,宝妈想找兼职工作,K12想让孩子上培训班,职场人群想提升技能等。
(3)PMF(Product/Market Fit) 产品市场匹配
对初期的产品进行市场验证,看看目标人群是否喜欢我们的产品。
(4)差异化价值点(Which)
产品的核心价值,是否能区别于竞争对手,而且能让用户眼前一亮。
(5)营销组合定位(How)
产品通过渠道进行触达用户,自媒体,短视频,搜索渠道,电商平台等。
2、 运营指标确定
产品运营的核心指标很重要,它指导产品的方向,也就是北极星指标,产品不同时期的指标如下:
(1)产品的导入期:关注种子用户的获取数量,种子用户邀请新用户数量,产品美誉度等
(2)产品成长期:关注产品的获客数量,用户质量,用户粘性,变现率等
(3)产品稳定期:关注产品的附加价值开发,用户生命周期价值,roi等
(4)产品衰退期:新兴市场开发,产品流失率等
3、目标拆解
产品的利润指标拆解如下:利润=用户数量*转化率*客单价-成本
4、运营策略制定
(1)活动的目标
假设是为了拉动某一件商品的销量。那么此时要开始考虑,仅仅是要拉动销量,还是拉动销量的同时还确保收入和利润的实现。
之所以我那位朋友认为阿里的运营只懂得一招满200减40,就是因为,从平台来看,主要的诉求是拉动商户的销量和GMV的达成,而不是确保商户的利润,所以,如果单纯的满减可以同时拉动销量和流水,那么就应该选择单纯的满减来作为主要的策略。
但是,从商户来看,如果我要的不是销量,也不是GMV,而是收入、利润,甚至忠实客户,那么降价促销就一定是一个非常小的策略点,更多的策略就应该放在如何去塑造品牌,如何让品牌对用户而言是优质的、希望获得的,如何让已经拥有品牌的用户觉得自己是幸福的。那么它就需要在品牌建设上做更详细的策略。
(2)活动针对谁来展开
活动是有目标用户群体的,譬如说,某个产品或许拥有1000万用户,但做活动的时候,一定不是针对这1000万用户来做的,而可能是其中的一部分。
对于不同的目标客群,施加的策略是不同的。
对拉首购来说,需要通过策略实现撬动用户的购买欲的目的,于是,可以做的事情,就不仅仅是打折促销,反而是先确定这些用户愿意买单的驱动力是什么,所以,你可以看到「试用」、「霸王餐」这些小的产品功能点的设计。
对复购来说,需要通过策略实现让用户更高频次的购买的目的,于是,就不是要撬动他们的购买欲,而是,直接促进他们下单的冲动,这个时候,满减、折扣、清仓,就更加有意义。
而对再次激活来说,就既不是撬动购买欲也不是提高消费频次,而是重新让消费者对平台产生兴趣,这个时候其实免费、打折都没戏,还不如找商户来做神秘的新品发布直播。
同时,对象还会决定宣传策略的选择——在哪里投放宣传,宣传的侧重点是什么,用什么样的文案和切入点来让用户觉得有吸引力。
5、复盘分析
复盘分析的核心思路,就是戴明环(PDCA)的应用,由此来分析过去某一段时间内产品和项目的工作情况以及成果总结,更重要的是获得可验证的规律/经验。
让数据流动起来,开启业绩增长!
了解500+品牌零售商使用LinkFlow的场景用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