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HR应该做哪些数据分析
970人已读
发布于:2023-01-11 22:34:47
做HR大致可以从人力资本能力、人力资源运作及人力资源效率三个层面展开数据分析。人力资本能力指标包括人力资源数量、质量、结构等基本情况;人力资源运作能力指标包括人力资源规划、招聘配置、培训、绩效考核、薪酬与福利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等;人力资源效率指标包括生产率等。

做HR应该做哪些数据分析

一、HR分析指标

1.人力资本能力层面

主要包括与人力资本能力相关的人力资源数量、学历、流动性、年龄、职称等方面的指标。

人力资源结构指标

月平均人数=报告期内每天实有人数÷报告期月日数或=(月初人数+月末人数)÷2

季平均人数=(季内各月平均人数之和)÷3

年平均人数=(年内各月平均人数之和)÷12 或=(年内各季平均人数之和)÷4

流动率=(报告期内流入人数+流出人数)÷报告期内员工平均人数

净流动率=(补充人数÷统计期平均人数)*100%离职率=离职总人数÷统计期平均人数*100%

新进率=(新进人数÷统计期平均人数)*100%

内部变动率=(单位内部岗位调整人数+集团内部调动人数)÷报告期内员工平均人数

人员岗位分布:各岗位人员数量以集团人员信息报表数据为准

人员平均教育年限=∑每位在岗员工接受学历教育年数÷在岗员工人数

人员年龄、工龄分析指标:各等级人员数量以集团人员信息报表数据为准

人员职称与技术等级结构分布指标:各等级人员数量以集团人员信息报表数据为准。

2.人力资源运作能力层面

人力资源基本运作流程: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培训开发——考核评价——薪酬——劳动关系等反映各个环节运作能力的基本指标。

(1)招聘成本评估指标

招聘成本=内部成本+外部成本+直接成本

单位招聘成本=招聘总成本÷录用总人数

(2) 录用人员评估指标

应聘者比率=(应聘人数÷计划招聘人数)*100%

录用率=(录用人数÷应聘人数)*100%

招聘完成比率=(录用人数÷计划招聘人数)*100%

员工到位率=(到职人数÷录用人数)*100%

同批雇员留存率=同批雇员留存人数÷同批雇员初始人数*100%

同批雇员跌失率=同批雇员离职人数÷同批雇员初始人数*100%

同批雇员损失率=1-同批雇员留存率

(3)招聘渠道分布指标

内部招聘比率=(内部招聘人数÷录用人数)*100%

外部招聘比率=(外部招聘人数÷录用人数)*100%

填补岗位空缺时间=填补岗位空缺所花费的总天数

(4)培训指标

培训人次=N1-x005f+N2+...Nn

内外部培训人数比例=内部培训人数÷外部培训人数

依岗位类别计算的受训人员比率=某一岗位类别受训员工的人数÷接受培训的员工总人数

培训费用总额=内部培训费用+外出培训费用(=岗前培训费用+岗位培训费用+脱产培训费用)

人均培训费用=报告期内培训总费用÷报告期内员工平均人数

培训费用占薪资比=报告期内培训费用÷报告期内工资总额*100%

内外部培训费用比例=内部培训费用÷外部培训费用

平均培训满意度=∑报告期内某次培训员工的满意度÷报告期内培训人次

培训测试通过率=通过测试人数÷参加培训人数

(3)绩效管理指标

绩效工资比例=(绩效工资总额÷工资总额)*100%

A类员工比例=(绩效考核结果为A的员工数÷员工总数)*100%

(4)薪酬指标

工资总额=I1+I2+......+In(应发工资)

人均工资=报告期内工资总额÷报告期内员工平均人数

知识型员工工资比重=知识型员工工资总额÷所有员工工资总额

年工资总额增长率=报告年度工资总额÷上年度工资总额*100%-1

年人均工资增长率=报告年度工资总额÷上年度工资总额*100%-1

保险总额=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住房公积金(=A1+A2+...+An(实际缴纳的社会保险金额))

人均保险=报告期内所缴保险总额÷报告期内员工平均人数

(5)劳动关系指标

劳动合同签订比例=签订劳动合同的人数÷报告期内员工平均人数

员工投诉比例=员工投诉的数目÷报告期员工内平均人数

解决争端的平均时间=解决争端所用天数÷争端总数

职工社会保险参保率=参保人数÷报告期内员工平均人数

3.人力资源效率层面

人力资源所要达到的基本效率指标,也是人力资源战略实施的效果反映。

全员劳动生产率=报告期内工业生产总值÷报告期内员工平均人数

人均销售收入=报告期内销售收入总额÷报告期内员工平均人数

人均净利润=报告期内净利润总额÷报告期内员工平均人数

万元工资销售收入=报告期内销售收入总额÷报告期内工资总额万元

工资净利润=报告期内净利润总额÷报告期内工资总额

万元人工成本净利润=报告期内净利润总额÷报告期内人工成本

人工成本=工资总额+保险总额

二、数据分析主要涉及的场景

场景1:人才盘点,矩阵评估

企业通过人才盘点,系统化对组织结构和人才管理进行建设,为人员的选、聘、育、留提供充足的决策依据。

通过对人才各类信息的评估完成层次评估,完善组织架构设计,并制定详细的组织行动计划,包括各层级各专业的人员配比、绩效考核方案、核心人员人员规划(晋升、激励、培训)、关键岗位的继任计划、不同岗位的招聘策略,支撑业务发展上的可持续增长。

场景2:绩效考核,考核方案设计

KPI、OKR、BSC、KPA、MBO…这是企业中比较常见的考核方式,难点和痛点在于数据获取和采集难度大,需要打通考勤、考核、晋升、绩效等多个模块下的数据,其中不少是人工离线台账。

通过对企业已有信息的现状评估,构建绩效考核指标库,通过过程数据留痕,实现管理可追溯。

场景3:离职预测,员工行为分析

“一个无用的人离职,可能是无声的,一个有用的人离职,可能是无补的。”

通过离职原因的分析,在核心技术保留、企业文化塑造、人才成长规划等方面都会有促进作用。

一个核心人员的异动,会对整个组织的活力有所影响,同时在工作交替、招聘上的成本都会增加。通过对员工在职期间的各类数据表现,通过构建模型对离职员工的数据进行训练,通过量化的方式对离职行为进行特征衡量,挖掘离职的主要人群及原因,进行人员的离职概率预测,及时针对问题、现象拟定方案,降低人才流失带来的损失。

场景4:成本衡量,投入产出测算

在后疫情下的“寒气”时代,随着经济下行,组织内听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价值,怎么去衡量一个人所产生的价值成了核心讨论的问题,不少公司为了实现降本的目的,在年度末的时候会采用PIP、毕业裁员的方式,对低价值贡献的人进行管理。

对前台业务人员(销售)来说,能够通过订单/合同营收直接进行衡量,但是对于中后台的人员而言,多数情况下是基于需求而展开的业务,需求满足率不足以支撑团队或个人的价值点,需要引入更多维度的数据指标来进行考量。

通过对单位人力投入产出比、员工生产率、单位时间需求处理时长、工作时长等维度的数据指标构建,对各个团队进行横、总向对比分析,定位低效、低产、低运作的问题点,实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

场景5:工时统计,人效结果评估

测算人力成本最重要的依据是单位人力的工作时长。而在互联网行业,为追求利润,不断的降低人力成本,普遍都是弹性工作制,从而衍生出如“白加黑”、“996工作制”、“007模式”等工作模式,对数据的统计口径和标准都会存在差异,也成为数据分析的一个痛点。

可以引入FTE的指标

FTE:全职当量,是指一名员工全职工作的时间,用于将总的工作时间,转化为等量的全职工作时间;

全职工作时间:8小时/天,5天/周,22天/月,52周/年

一个100FTE的工作,即需要100个人全职工作的工作。FTE 可以准确衡量组织中的总工作量。此外,工作时间少于 1 个 FTE 的人可被视为兼职工人。

人力资源数字化是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重要部分,是由表及里、由下至上的多层次变革。其核心价值在于盘活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各项数据,重塑管理与业务流程,达成提升企业管理能效、优化员工工作体验的效果。—《2022年中国人力资源数字化研究报告》

让数据流动起来,开启业绩增长!

了解500+品牌零售商使用LinkFlow的场景用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