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户载体不同
1)社群:仅仅是单一载体承载,仅包含社群,目前以微信群或者知识星球为主;
2)私域流量:包含的载体有微信公众号、个人微信、企业微信、微信群或者QQ群等自己的用户群体。
二、运营模式不同
1)社群运营:从运营模式上说,社群的互动性更强,且是一对多,社群运营会看重用户的粘性,也就是对于一个社群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2)私域流量:私域其实无处不在,不止是微信生态里的概念,只要是能够圈住反复触达的,都可以称之为私域。私域运营的方式会更加品牌化一些,相对缺少温度(当然你要做得有温度也是可以的)。
三、运营侧重点不同
1、社群运营:
长期类社群的搭建会更加看重远期运营,因此在用户服务上会更加看重提供给用户的价值:
比如说,提供有价值的社群内容用户加入一个社群希望得到的是与宣传相符合,甚至是超出预期的内容和知识,如果一个社群连这点都做不到,用户是很难买账的。
比如说,提供让用户主动进步的机会很多社群说是陪伴用户成长,其实就是扔了一门课自己走了,特别是运营人的社群,很多都是这个路子。
但我们都知道,想要成长始终是脱离不开主动学习的。而一个好的社群则会提供用户主动成长的机会,帮助用户在实践中完成升级,典型如野生运营社区,他们会组织案例营、读书营等来帮助用户进行成长。
在比如说,能够给用户带来荣誉感和归属感用户在社群里是有一定的存在感的,感受到被需要、被肯定,还会得到一些即时的奖励。小白用户渴望自己的问题能够得到解答,也渴望自己能够在社群中成长。而大神用户则会渴望自己输出优质内容后得到肯定,最好是能够带来一些资源帮助。所以好的社群会都会设置优质贡献奖励。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社群更加看重的是人和人之间的关联,做起来会更加有温度一些。
2、私域流量
私域流量的定义:私域流量是可以进行二次以上链接、触达、发售等市场营销活动客户数据。
目前私域的主流运维方式有两种:
(1)把私域当做触达渠道,典型如淘宝客、微商。
(2)把私域当做用户服务载体,典型如众多品牌。
私域领域做得好的有几个如雷贯耳的大品牌,比如说瑞幸咖啡、完美日记,很多老板都喜欢让自己的小伙伴照抄它们的运维模式,这里其实是有问题的。因为无论是完美日记还是瑞幸咖啡他们的体量以及运营目的就已经注定了运营手法不需要太复杂。
比如瑞幸咖啡,在私域内的用户需求就是获得优惠券,所以只要每天发3-4遍优惠券信息频繁露脸,用户想要喝咖啡时能及时找到券就可以了。
但对于中小品牌而言,体量始终是迈不过去的坎,很多企业做私域都是先从自家原有的流量入手,比如说发包裹卡、发短信、AI外呼等方式把原来店铺的流量聚集到私域上再进行运营。即使这样体量也肯定远远比不上头部企业,因此精细化运营才是其中的核心关键。
私域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发挥出触达渠道、品牌宣传、核心用户筛选等作用。根据作用来分析,我们可以解析出来,几个常见的用户触点是私域运营的关键所在,比如说朋友圈的运营。朋友圈是最常见的用户高频触达场所之一,中小品牌在做私域时会先确定好私域号的人设,然后在朋友圈发布时围绕人设以及品牌来设计每天的发圈节奏。
另外一个高频触点则是微信群/企微群,根据行业某私域代运营公司的数据,加群新用户的复购GMV数据比起没加群的新用户,高了足足7倍。微信群的运维方式也因运营目的而定,比如客单价较高的品牌会把高净值用户拉群,做好这批用户的运维工作以期产生复购。
有的品牌则会把主要目的放在卖货上,因此群里面会以发布产品信息为主,相对而言缺少温度。也有些品牌为了减少运维成本,会采用朋友圈宣传+快闪群售卖的形式来进行集中卖货,快闪群就是5-7天的短期群。
扩展阅读-社群最显著的几个特点
进群的时候往往会有人跟你说,这个群有资源,这个资源可能是买东西优惠,比如电商特价群,也可能是同行交流能让你学到东西,比如知识社群,也可能是群里的人和你有共同爱好,能提供你关于这个爱好的信息,比如手办交流群,明星粉丝群。所以社群里的人往往是为了共同或者相似的目的聚在一起。
1、规则
很多成员进群的时候欢迎语里会包含群规则,或者群公告里包含群规,例如不要骂人,加不明来路的人,遵纪守法之类。群内成员遵守并且维护这些规则,也正是这些规则保证了群的有序运行,违反群规的人往往会被提出社群。
2、组织结构
一个社群会有不同层级,有社群的发起者或者管理者、活跃成员、次级活跃成员,潜水围观成员。一般20%的活跃和较为活跃的成员就可以带动剩下80%的成员。
3、持续输出
没有稳定,持续输出的内容(这个内容的形式很多样,可以是产品、音频节目、文章、品牌活动)有输出群成员才有可以讨论并且吸引成员的地方,如果没有持续稳定的输出,群内充满灌水闲聊,无意义内容,群很快就死了。
让数据流动起来,开启业绩增长!
了解500+品牌零售商使用LinkFlow的场景用例